思政之窗

当前位置: 首页 > 思政之窗 > 网络思政 > 正文

网络思政

【辅导员读报告】刘瑜:加强党史学习,培育文化自信

来源:        发布时间:2018-03-17       点击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整篇报告,习总书记79次提到文化、6次提到文化自信。面对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网络化的发展局势,各国的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文化软实力的竞争。要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梦”,中国共产党就必须立足于文化自信这个“根”与“魂”,用激昂的中国精神激荡起势不可挡的中国力量。

文化自信从本质上来讲,是一种自觉的心理认同、坚定的信念和正确的文化心态,具体表现为在文化发展和比较中,一个国家、民族和政党能够正确看待自身文化,理解并认同自身文化内涵与价值,并对这种文化的生命力和发展前途有信心,同时对待不同文化具有兼容并蓄的包容态度。这既是文化自信的内涵,也是衡量文化自信的尺度和标准。

习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总书记的讲话揭示出文化自信包含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对革命文化的自信和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三个层面。其中,文化自信的第二、第三个层面的内容又与党史文化相统一。

历史和文化同源同流、水乳交融、浑然一体,聚文化之魂,需先寻历史之根。中国共产党走过96年的风雨,历经了荆棘载途的革命和艰难曲折的奋斗过程,革命文化已深深植入在这部用鲜血和汗水写就的波澜壮阔的历史之中。“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大学是各类社会思潮掠夺思想领地的主战场,因此,在大学生中建立党史文化自信、建立中国文化自信,就显得更加迫切和重要,要学会用好中国共产党史这部立体的教科书。 

第一,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历程,可以帮助大学生形成对中国共产党文化的内心最深层的认同。

鸦片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大地上肆意侵略,中华民族陷入水深火热之中。谁能够救中国,谁能够带领中国人民实现国家的独立、人民的解放、民族的振兴,这是当时的每一个仁人志士都在思考的问题。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一批批华夏儿女在不断的尝试中寻找答案。农民起义建立的太平天国失败了;“师夷长技”的洋务运动失败了;平衡各党势力的议会民主制失败了;效仿列强诸国的君主立宪制失败了;北伐战争之后,国民党实行一党专政,但代表着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南京国民政府,也难逃失败的结局。农民阶级、资产阶级维新派、资产阶级革命派,他们都曾登上历史的舞台,力图用他们的主张挽救中国,却都没能帮助中国人民走出泥潭。

直到十月革命的胜利,开启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新纪元。中国共产党解救了内外交困的中国,取得了民族的独立和国家的解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只是一个新的起点,中国共产党人与时俱进,从革命党转向执政党、从封闭排外走向开放包容、从经济建设推向全面发展。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饱经风雨的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走向强起来,逐步回到世界舞台的中央,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当大学生学会把时间拉长,回头去看,就能明白是历史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共产党书写了新中国的历史,面对今天崛起的国家、飞速发展的经济、丰富便捷的生活、勤劳奋进的人民,他们对于中国共产党文化的内心认同自会油然而生。

第二,中国共产党历经艰苦奋斗、浴血奋战,最终取得胜利的革命道路,可以帮助大学生坚定对共产主义追求矢志不渝的信心。

中国共产党从登上历史的舞台到走到舞台的中央,走过了极其艰难曲折的路程。1924年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建立,极大的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进程,但就在国民革命即将取得胜利之时,国民党右派突然叛变,疯狂地屠杀共产党人,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共产党员人数就从5.7万人缩减到1万人。但勇敢的共产党人没有被白色恐怖击倒,八七会议中,毛泽东同志提出“枪杆子里出政权”的论断,为思想和组织涣散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新的出路,从此走上了武装斗争的道路,开启了新的历史篇章。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红军人数最多时达到30万人,党员人数也上升到30万人左右,建立了数十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抵抗了国民党四次大规模围剿。

但探索的道路难免遇到曲折,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使中国共产党受到重挫,党员人数锐减,根据地丧失殆尽。坚强的共产党人在挫折和困难中历练成长,即使在如此的困境当中,依然不弃救国之心,毅然肩负起“北上抗日”的使命,踏上长征路。到三军会师之时,共产党员人数已不足4万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暂时的低潮是为了再出发。抗日战争时期,面对日本人的经济封锁、国民党的冷眼旁观,共产党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开辟了多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党员人数也从最初的4万人发展到了120万人。中国共产党人不惧困难、拼搏奋进的底气来源于坚定的信念、来源于对共产主义的追求、来源于人民的期望。大学生若能从这段革命历史中体会中国共产党为了实现目标一往无前、为了获取胜利一无所惜的精神,自然也会对共产主义事业的未来充满信心。

第三,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形成过程,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对外来文化兼容并蓄的包容态度。

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建立起来的政党,但是在革命初期,由于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过于片面,共产党人忽视了中国的基本国情,犯了“教条主义”的错误,完全照搬前苏联的模式,走上了“以工人运动为主体、城市胜利为中心”的革命道路,导致了武装起义和反围剿的失败。毛泽东同志总结失败经验,探索中国路径,在1938年的第六届六中全会上作的题为《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最先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命题,将马克思主义原理和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最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

建国后,中国的发展也走过一些弯路,参照苏联经验,在自我封闭的社会主义建设、一大二公的所有制和绝对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发展一度面临绝境。面对百废待兴的中国,邓小平同志借鉴市场经济的经验,创新性的提出了改革开放新思路,把全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中,勾绘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蓝图。改革开放近40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相继提出,不断丰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交融的思想成果。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能够帮助大学生在面对外来文化时,既不全盘接受,也不一味否定,而是以与时俱进的眼光、批判辩证的角度、开阔包容的胸怀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元素。习总书记曾说过:“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文化自信要做到自信而不自负,谦虚却不自卑,在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交锋和融合中,创造中国文化的新辉煌。

 

关闭

地址:西安市咸宁西路28号西安交通大学    邮编:710049
E-MAIL:XSC232@MAIL.XJTU.EDU.CN
版权所有:西安交通大学学生工作部(处)
网站维护联系人:彭勃 刘莹     电话:82668786
技术支持与维护:网络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