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公英讲堂之走进法学专业
文/图唐卓悦
编辑:
5月22日晚,在东21-107举办了第56期蒲公英讲堂,我们邀请到了法学院专业成绩第一且保研的大四学长周资贵。他带我们走进了高大上的法学专业并且带领我们重温丝绸之路。
首先,学长讲述了一些法学相关的内容,大家眼中的法学与真实的法学有相同也有不同的地方。他为我们介绍了法学与生活的关系,为我们介绍了相关的职业,还讲了几个很有趣的小案例,为我们揭开了法学的神秘面纱。

接下来的时间里,学长为我们详细讲述了最近很火的“一带一路”。从古代丝绸之路的定义、范围、形成原因讲到了习主席2013年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这其中有很多需要关注的问题,比如我国该如何处理与周边大国小国的关系,一带一路上许多国家的政治风险问题等。学长最后还提出了他对于突破丝绸之路瓶颈的看法:我们应该整合内部资源,挖掘外部资源。
希望“一带一路”能取得突破性的发展,同时也为我国及周边各国乃至世界带来更大历史机遇!
仲英书院蒲公英讲堂国学文化系列第三讲
仲团学
5月13日晚,仲英书院蒲公英讲堂国学文化系列迎来第三讲,刘克敏同学为我们带来浅谈国史大纲。他首先以张之洞对国家兴亡的评析,为我们阐释国家的未来,真正依靠的是士族。
引题之后,他又为听众分析了士族的起源。而之后的几千年中不论是西周的分封制还是汉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都强而有力的将宗教从其中隔离出来;学术和政治脱离的主要表现便是著史之人多不受朝廷官职限制,即便默默无名也可因所著史书流传千古。
讲到学术、政治和宗教彼此分离之后,刘克敏同学将话题进一步推进到士族文化的发展历程:春秋时期,由孔子传播并产生了士农工商四个阶层,标志着士族的诞生;而汉朝,士族正式进入社会上层;唐朝末期的“牛李党争”事件实质上便是门第和士族之间的政治较量;宋朝之后士族文化到达鼎盛时期;而到了清朝,却又再次衰弱。在提到宋朝严肃的士族风气时,一名同学积极发言,他精湛的评析引发大家激烈的讨论,现场气氛也达到了高潮。
分析了明清士族衰亡的原因后,在讲堂将要结束时,刘克敏同学提出了他对中国社会过去及未来的思考:“学术和政治是密不可分的部分,只有将他们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实现中国的真正富强!”在全场热烈的掌声中,本次讲堂落下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