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额滴神呀上帝以及老天爷呀!”这句耳熟能详的台词出自电视剧《武林外传》中陕西女娃佟湘玉之口,也正因为这部剧的热播,关中话在全国的知名度有很大提升。9月21日晚七点,在主楼D205,阎成功教授做了一场以“关中方言俗语解析”为主题的精彩报告,参加讲座的除了本科生更有研究生、老师甚至校外人员,讲座内容充实、气氛活跃。

以
地地道道的关中话作为开场问好,阎教授紧接着用一件因关中话而起的小案例引入正题——关中方言。素称“八百里秦川”的关中地区是指渭南、西安、咸阳、宝鸡、铜川和杨凌区的53个市、县、区。“方,邦也。”方言,就是邦言。顾名思义,就是流行于一个地方的语言。关中方言俗语就是指流行于关中地区民间的语言。方言是人民群众在长期的生活劳动中用自发感知的表达而形成的交流方式,也是今天普通话的根基。阎教授从汉字渊源、民族串语、约定俗成、吸收宗教用语、读音转异、歇后语、巧用比兴、常用词语考证等十个方面侃侃而谈,使听众对关中方言有了系统、深刻的认识。
内容之丰富
汉语是内涵丰富的一种语言,与其发源、演变地几乎重叠的关中方言同样有丰富的内容。以“洋”字为例:面粉叫洋面、火柴叫洋火、煤油叫洋油、鸦片叫洋烟、水果糖叫洋糖、土豆叫洋芋、番茄叫洋柿子、搞笑叫洋相等。除了几千年前先人留下来的词句,关中话也吸收了一些外来语,比如少数民族语言、邻国语言、宗教用语等。说到外来词“上帝保佑”,阎教授唱起关中小曲来,颇有神韵,掌声阵阵。另外,戏曲用语、歇后语也被广泛用于日常生活中,如“钟鼓楼上的麻雀——见过世面”,既形象又不乏幽默。
含义之广泛
关中方言的含义广泛表现了关中人的巧劲。只有两个笔划的“二”意思却不简单:对懒汉、无赖的人常用“二流子”、“二混子”、“二癞子”;对技艺不精的人常用“二气”、“二木沟子”;对精神或思想不正常的人常用“二梁”、“二愣子”、“二杆子”等。音调对表达的意思也影响非常大,如“好”字在四个音调下表现的情绪是不尽相同的。
形容之准确
讲座中阎教授教了在场听众“骂人”的一招,即用十二生肖打趣:贼的跟老鼠一样,犟的跟牛一样,凶得跟老虎一样,跑得跟兔子一样,大的跟龙一样,毒的跟蛇一样,欢得跟马驹一样,绵的跟羊一样,精得跟猴一样,好斗得跟鸡一样,轻狂得跟狗一样,笨得跟猪一样。
哲理之深奥
关中方言是关中人交流的工具,是淳朴性格的体现,更蕴含着深奥的哲理。有这么一句俗语“糊涂的褙撘子,灵醒的被”,“褙撘子”是棉衣指的是白天做事时、“被”自然是被子指晚上睡觉时,整句话的意思是白天做事行为不当却不知道,晚上睡在被窝里时脑中灵光一闪意识到白天的错误,懊悔不已。这其中深奥的哲理韵味不输“吾日三省吾身”。不能不提的是闻名全国的“biangbiang面”:一点飞上天,黄河两道弯,八字大张口,言字往里走,你一扭,我一扭,左一长,又一长,中间夹个马大王,月字左,钩字旁,放放心心在中央,坐个车车游四方。翻译一下:有房、有言论自由、有丝、有家畜、有肉、有武器、有车,那生活得能不潇洒?这也是一种深刻的哲学。

讲座结束后,在场听众纷纷表示收获很大,同时表示方言是生活的、知识的、历史的、原生态的汉语,是人们真实生活状态的表现,不可以随便地放弃,而应该加以重视、保护起来。
附:阎成功教授简介
著名文化学者,高级新闻职称,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民俗学会理事,西北大学等多所高校特聘教授。从事陕西名胜古迹、风味特产、风俗民情、地方戏曲、民间艺术的研究和报道33年,有2000多篇文章先后被《光明日报》、《陕西日报》、《西安晚报》、《华商报》、《羊城晚报》、《今晚报》、《报刊之友》、《新闻知识》等全国80多家报刊采用,多次荣获全国和陕西省好新闻奖。个人事迹曾先后被 《人民日报》、陕西电视台、陕西人民广播电台等40多家媒体报道。是最早撰写出《七代活周仁》、《陕西十大怪》的记者、作家。已著作出版了《九州胜景探幽》、《陕西风物趣事》、《秦腔趣闻》等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