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奖)资助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生(奖)资助 > 资助育人 > 正文

资助育人

【标兵风采】王怡戈:当优秀成为一种习惯

来源:        发布时间:2017-12-01       点击量:

【编者按】王怡戈,彭康书院能动A41班学生,本科三年中49门必修课达到90分及以上,曾获思源奖学金、国家奖学金。作为负责人申请的“分形仿生微通道的多目标优化”获评省级大学生创业项目,曾获第十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二等奖。她活跃于校辩论队、模联、广播台、校学生委员会等多个社团及学生组织,对校园文化建设充满热情,曾担任我校辩论队副队长,参加过包括国际华语辩论邀请赛等大型辩论赛事。

因为好奇而尝试很多可能,因为理性而一次次做出取舍,因为热爱而坚持自己的选择,一路走来,优秀已成为一种习惯。

——王怡戈

当优秀成为一种习惯

从2012年进入西安交通大学少年班起,王怡戈已经在交大度过了5年的青春时光。“少年班的氛围让我在进入大学校园后没有松懈,一直保持着踏实认真的学习态度”,本科四年里,王怡戈有49门必修课的成绩达到90分及以上,最终在保研排名中以93.38分的综合成绩位列能动专业热模块第一。

在预科阶段,少年班基础课程内容细化、学时扩展,也有诸如建筑设计、外国文学等通识类课程。“少年班独特的培养模式让我受益匪浅,也让我逐渐意识到通识学习和学科交叉的重要性。”因此,大二下学年开始的时候,她选择了辅修经济学专业,“和工科相比,经济学让我有了看待世界的新的视角。工程实际中,技术经济性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能源经济更是现在很重要的一个交叉学科。”在辅修中,王怡戈同样努力做到优秀,在辅修专业排名第六,现已获得双学位考试资格。

为了拓展自己的视野,提高自己的英语能力,王怡戈曾三次参加海外交流项目。预科时,她在暑假赴新加坡国立大学及新国大附中进行为期10天的交流学习,第一次踏出国门,新奇之外也有很多收获。大二的暑假,她参加了剑桥大学理工类的海外课堂项目,并在这次项目中取得了同期所有国际生汇报展示第一名的成绩。今年夏天,她又去到了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修读了有限元分析、振动力学这两门工学院本科高年级及研究生课程。在有限元分析的课程中,取得了A+的成绩,所编写的程序及报告得到了教授的高度评价;振动力学中取得了A的成绩,也是整个大班的最高分。谈起这三次海外经历,她表示这些不仅使他了解到了新加坡、英国、美国的高校的教学方式,自己也在一次次的交流中变的更加独立。“去新国大的时候还有带队老师一起,去剑桥的时候有同校同项目的同学一起商量,这次一个人去UCSD,所有的事情都是自己想办法解决,不管是生活能力还是自主学习的能力都有很大提升。”

科研中坚定未来

其实在预科的时候,王怡戈就制定了读博的目标,可是她自己却说那时候并不是想的非常清楚,“就是很单纯的觉得,人在这个世界上如果想留下点印记,得发现或者创造些什么,或者对一些人有好的影响,然后感觉走学术道路,将来能成为高校老师的话,就特别好。”虽然想法不是很成熟,但是却给了她去接触和尝试的热情。预科二年级的时候,在丁岩老师指导下写作《基因打靶技术的研究概况》这一综述,使她初步了解了学术文章的写作规范;之后数学建模的训练及比赛、理论力学课外课题的锻炼使她开始逐步了解如何将研究思路系统化。刚上大三时,她在能动学院王江峰老师的指导下参与了有关建筑节能的研究,并在这个过程中学习到了数值模拟软件和文献整理的方法。大三下学期,她在能动学院孟婧老师的指导下参与了换热器性能测试的开放性实验,锻炼了自己的实验能力。

去年的11月开始,王怡戈和四位能动少年班的同学在屈治国老师及张剑飞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科研训练,课题为分形仿生微通道的多目标优化设计,这个项目在今年4月被推荐至省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依托项目的思路和成果,他们设计了一款用于电子芯片散热的微通道设计及优化软件OPTEMiC,并在第十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中获得了二等奖。从最开始设计微通道的结构,到用近一个月的时间建立评价散热效果的计算模型,再到后期的数值模拟验证、软件集成,这项系统的科研训练使她的模型分析、数值模拟、软件学习、报告撰写等各项技能都有所提高。最为关键的是,她也在这次科研训练中开始体会如何将课题展开深入,寻找创新点。她说自己非常喜欢这个团队,每一个队友都非常厉害,在计算、软件、数值模拟等方面有着出众的特长,分工不同但却都很体谅彼此,一年里,自己从队友身上学到了很多。

回顾自己的科研训练,王怡戈显得有些遗憾,“其实我感觉自己的科研训练开始的有点晚也有点慢了,有些课题也没有坚持下来,不过还算一步一个脚印,最后能看得见自己的提高,也还挺开心的,希望之后能做的更好一点吧。”从预科到大三,大大小小的科研经历使她积累了一些基础的技能,锻炼了思维方式,也从懵懂的追求变成了坚定的热爱,希望自己在科研道路上走的更远。在刚刚过去的保研中,她选择继续到清华大学热能系读博,研究燃料电池相关问题。

尝试中发现自我

除了学习和科研,王怡戈的大学生活因为各种社团和组织而非常丰富多彩。她从预科二年级就进入校广播电视台担任播音,到现在已经参与录制了60余期节目,其中有广播剧也有音乐电台,参与的《音乐时空》这一节目在网易云音乐电台频道点击量突破了4000。“是因为编辑文案写得好,选的歌好听啦!”她这样解释。大一的时候,她活跃于模拟联合国活动,参加西外的模联获得最佳立场文件,参加泛长三角地区模联大会,担任了联盟首脑。大二的时候参与创业项目“赏金猎人”,在我校 “互联网+”创业大赛中获得银奖。在校学生会文艺部时,参与筹备迎新晚会和校会联谊;在校学委会图书管理委员会时,担任“新知讲堂”的主持人,筹办“知否”阅读竞猜活动;在校学委会秘书处时,负责2015年我校新闻网新生军训的新闻报道,其中多篇新闻稿点击量破千。

“因为好奇和兴趣,就想都试一试,每一次尝试都带给了我收获,也让我更加了解自己喜欢什么擅长什么。”的确,她在正式演讲的时候会有一点点播音腔就是广播台带来的习惯;和不熟悉的人也可以很快聊起来在模联中磨练的;负责、细致、耐心、把控全局这些品质则则是在学生组织中慢慢历练出来的。她从不后悔每一次尝试,也不后悔在尝试之后做出的取舍,这些都是她发现自我的过程中最好的礼物。

思辩中获得成长

不管是日常生活里,还是标兵答辩的时候,王怡戈总是因为她出色的表达能力和清晰的逻辑思维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真的是辩论队带给我的成长吧,我很自豪自己有辩手这样一个身份”,她这样解释。

大一时,王怡戈因为新生赛中的出色表现被书院辩论队推荐至思辩学社(我校辩论队的社团载体),三年过去,她从一名生涩稚嫩的小辩手成长为了交大辩论队的现役核心队员。过去的三年里,她曾在校级风华杯中辩论赛中获亚军、冠军;在世界华语辩论锦标赛西北赛区中获四强和单场最佳辩手;也在全国名校邀请赛中斩获亚军。大三时,她担任思辩学社副社长及校辩论队副队长,曾带队参加第四届国际华语辩论邀请赛和河北卫视“青年进化论”辩论节目。生活中的王怡戈更像是个可爱活泼的小女生,可是辩场上却十分犀利,气场十足。提起辩论,提起思辩学社,她的眼里闪着光彩:“我很喜欢辩论赛,准备的过程中会了解很多不同领域的知识,梳理框架的时候既有头脑风暴的快感也有盘逻辑做防守的冷静;我也很喜欢辩论,它其实不会让人更有攻击性,反而是让你更有能力甚至是习惯站在不同角度去看待问题;我特别特别喜欢辩论队,因为在这里的大家都是三观相似的朋友,更是一起输过赢过的战友。”

除去辩手这个身份,在辩论队担任副社长时,她也努力推动着队伍的发展。去年9月,她组织筹备了“感师恩 忆往昔”交大辩论队首夺全国冠军二十周年纪念活动,联系了自1996年起从辩论队走出的百余名校友,策划了活动当天的辩论表演赛、职业分享会及感恩老师等环节。活动当天邀请到了辩论队20年历史中多位指导老师出席,包括路一鸣在内的近100位校友返校参加活动。提起这个活动,她自豪之外更是感动,“其实这也体现了辩论队是一个传承的非常好,非常有凝聚力的地方。”

辩论让王怡戈具有了良好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也有了出色的表达沟通能力,这是思辩带给她的成长。

回首自己的大学生活,王怡戈说自己有很明显的三个阶段:还没想清楚自己的方向,就先尽可能的积累能力和资本;尝试每一种可能,然后再做出理性的选择;因为热爱和理想,坚持自己的选择。但是始终贯穿其中的,便是把优秀当成一种习惯。

【标兵访谈】

Q1:你是如何在社团达人和科研达人之间转换自如的?如何平衡两者时间的?

其实不管是社团还是科研,想要有收获的话,要在平常足够努力,也要把握好重要的时间节点。我非常习惯提前把事情按是否重要、是否紧急这两个标准放进一个四象限中考虑,然后就可以合理的做出时间规划。因为做到了提前规划,一般情况下学习、社团和科研的重要时间节点都不会冲突,安排起来其实比较轻松的。举个例子,当科研进行到关键问题时,我会把更多的时间投入进来,不会在这个阶段去打大型的辩论比赛,但还会保持日常的训练;而当我参加大型比赛时,我会提前安排好自己的学习和科研。当然,也非常感谢我在社团的朋友和我在科研训练中的队友对我的理解和帮助,他们让我在转换身份的时候更加轻松。

Q2:你参加的科研项目中遇到的最有挑战性的困难是什么,怎么克服的?

最有挑战性的问题是在用数值模拟方法对我们的散热分析模型进行验证时,发现误差比较大,当时都担心是不是需要重新去建立一个散热模型了。后来经过二次的文献调研、大家和指导老师不断讨论,找出了几种导致误差的原因,之后就是反复调整模型,再次数值模拟进行比较,去修正这个误差,最后得到了比较好的结果。

Q2:想对学弟学妹们说一些什么吗?

可能很多人在大学一开始都还不清楚自己喜欢什么、擅长什么,希望大家勇敢尝试,找到自己喜欢的,也适合自己的方向。不管是想成为学术达人,还是去发展爱好,或者进行创业,交大都有很多珍贵的资源,大家要善于发现和利用呀!

关闭

地址:西安市咸宁西路28号西安交通大学    邮编:710049
E-MAIL:XSC232@MAIL.XJTU.EDU.CN
版权所有:西安交通大学学生工作部(处)
网站维护联系人:彭勃 刘莹     电话:82668786
技术支持与维护:网络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