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之窗

当前位置: 首页 > 思政之窗 > 网络思政 > 正文

网络思政

【辅导员读报告】李昱静:如何幸福的生活

来源:        发布时间:2018-03-17       点击量:

还记得五年前央视采访节目一句逢人就问的“你幸福么?”让“幸福”迅速成为社会各界的热门词汇。紧接着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的召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为表现的“中国梦”的重要指导思想。五年后十九大报告中总书记再次强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其中“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在中国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中国梦”为中国人提出了一种富有深远意义的幸福想象和幸福许诺。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这样深情寄语青年:“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作为承载“中国梦”的当代青年,如果这一梦想能够在青年中引起强烈共鸣,并进而激发他们追求幸福的正确行动,青年的幸福感则有可能得到一个较大幅度的提升,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希望将会更大程度的实现。

我曾经做过一个研究课题,课题针对陕西省14-35岁青年群体(涵盖中学生、大学生、国企、私企、党政机关及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等)开展了一个关于幸福感的调查。让我们暂且抛开一切固有设定和想象,看看青年是如何解读幸福的。

什么是幸福的?

回顾过往,幸福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不只是简简单单两个字,从古至今,无论中国还是西方,每个人对他的诠释皆有不同:幸福就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幸福就是“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幸福就是“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又或许幸福就是过着“别人家的生活”,甚至幸福就只是一句温馨的问候。

调查显示,对于幸福的理解,17%的青年认为有个美满的家庭是幸福的,13%的青年认为有目标和追求即是幸福的,12%的青年认为事业成功就是幸福的,12%的青年认为受到理解和尊重能得到幸福的体验,12%的青年认为有知心朋友就是幸福的,11%的青年认为能为社会和国家做出贡献就能得到幸福的体验,11%的青年认为拥有较好的人际关系就能感到幸福。9%的青年认为生活自由自在、无所羁绊就是幸福的。而仅有3%的青年认为金钱和权利才能获得幸福。

当代青年出生并生长于全球化经济的激烈浪潮中、我国改革开放的猛烈洪流中,“和平与发展”是这个时代的主题,网络是这个时代连接人与人交往的主要工具和纽带,作为成长在急剧的社会转型激烈变革中的当代青年的思想,具有现代和前卫、即时和多变、双重性和矛盾性、现实性和功利性等时代特点,所谓“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除了物质幸福之外,青年的幸福解读形式有很多,更多的体现在自我实现和自我发展的精神层面领域,例如事业幸福和人际幸福等。

你认为的幸福是真的幸福么?

美满的家庭、生活有目标、成功的事业、得到理解和尊重、为社会和国家做贡献、有知心好友、较好的人缘、生活无所羁绊、金钱和权利,充斥着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只有更加宽泛更加理性地理解了幸福,幸福人生的实现才更有可能。那么幸福正如青年描绘的一样么?都能让他们获得幸福感么?数据显示,69.7%的青年认为自己是幸福的,30.3%的青年认为自己的现状没有达到幸福的水平。而通过相关分析后,真正与幸福体验有关系的则是美满的家庭、为社会做贡献以及金钱和权利的追求,且物质利益满足的追求是和幸福感有负向作用的;简单来说,越美满的家庭收获更多的幸福体验,能为社会和国家多做贡献青年的幸福感越强,而伴随物质利益的增加和提升幸福感受会随之减少和下降。

抛开笼统混沌的定义,去除贪念执着的妄想,直击幸福的体验,触及本质,震撼内心的幸福触动却是对小家的关爱依附到对国家精神的归属和对物质生活的理性判断。

什么影响你的幸福感受?

数据显示,十八大以来,青年对于“中国梦”“四个自信”“一带一路”“四个全面”“五位一体”的发展思想都有着清楚的认识和明确的态度,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中面临的现实问题例如教育、腐败、贫富差距的问题都有着明晰的判断。同时,青年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程度对其幸福感具有显著的影响力,而且其教育水平和年龄增长没有直接关系,即意识形态影响着人们对幸福的理解、想象、追求和体验,更好的认同才能体会更强烈的幸福感,当代青年对于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可和认同对于其获得幸福感具有显著作用。

习总书记曾说“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如何在意识形态领域引起青年的共鸣,唤起他们追求幸福的正确行动呢?马克思主义哲学家阿尔都塞说过,“意识形态是一切社会总体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主体体认自己的一种传唤机制。作为一种传唤机制,意识形态是个人与其实在生存条件的想象关系的‘表述’”。我们每一个人都生活在特定的意识形态之中,并在特定的意识形态中“自由地”想象自己与现实之间的关系,那么,我们对幸福的追求和体验就无不与我们身处其中的意识形态息息相关。

数据和文字推理到这儿,心中总不免有些疑惑,我们都明白一个道理:当你欠缺和匮乏什么的时候,你才会去重视什么,人如是,社会如是。远离“国破山河岁”、“人非草木非”,不再需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60多年的国家安定,30多年的改革开放经济快速发展,我们的生活本应是幸福的,为何“幸福”一再被提及呢?是什么在缺失?是对幸福的理解?还是对刺激幸福体验的感受?抑或是对幸福生活的想象?

破解获得幸福的密码,不是单纯的“衣食无忧”,而更多的是寻找缺失的原因,什么能够撬动你幸福的杠杆,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类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需求是直接引发行动,是内在的不平衡,每一层级的需求都关乎幸福的理解和想象,需求会直接引发行动,而价值观是发展需求是否满足的内在判断,贯穿始终而影响你对幸福的体验。

该如何幸福的生活?

当代青年有着与时俱进的眼光,对幸福感有着丰富的解读,同时他们对小家的关爱依附到对国家精神的归属的幸福感,远远胜于金钱和物质的诱惑。且普遍认同主流社会意识形态的内容和形式,并影响其幸福感的体验。接下来,幸福生活该如何描绘呢?人民幸福该如何实现呢?

意识形态的认同即表现为对社会事物的理解,同时也体现了人与社会在思想上的一致;然而,社会的发展,人的成长、衰老,需求是在随人类主体不断变化的,同样价值观念也不是人们头脑中固有的,也是依存于对自己生活于其中的客观现实世界的反映。单纯作用于需求和价值引领都是不可行的,必须寻求结合点。

试想如果个人的需求发展与社会发展相契合,自我实现的价值判断蓄力历史进步的方向,实现“我的梦”和“中国梦”共鸣与接轨,自觉的参与到幸福社会的建设之中,那么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所谓的“幸福”状态就只剩一个时间的距离。

 

关闭

地址:西安市咸宁西路28号西安交通大学    邮编:710049
E-MAIL:XSC232@MAIL.XJTU.EDU.CN
版权所有:西安交通大学学生工作部(处)
网站维护联系人:彭勃 刘莹     电话:82668786
技术支持与维护:网络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