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之窗

当前位置: 首页 > 思政之窗 > 网络思政 > 正文

网络思政

【辅导员讲信仰】孟建芳:当我们在谈信仰时,我们究竟在说什么?

来源:        发布时间:2019-05-30       点击量:

信仰,听从不疑,笃行之

    

东汉学者许慎倾尽毕生心血凝聚而成的《说文解字》一书,分析字形、说解字义、辨识声读、考究字源。书中讲到,“信,诚也。从人,从言。会意”。也就是说,“信”是个会意字,左边是“人”,右边是“口”,口能用来说话,而人能遵守自己说过的话是为信;别人说的话,你听了认为是对的,听从不疑,亦为信。仰,举也。与卬音同义近。在古代,仰、卬、昂,是互相通用的。翻阅词典,我们不难发现,与“仰”搭配而组成的词,如“仰望”、“敬仰”、“仰仗”、“久仰”、“瞻仰”……从身体姿势上来说多是“脸向上”,而这个“脸向上”的姿势背后,则是透着深深的“敬”与“慕”。“信”与“仰”组合在一起,“信”是主体,而“仰”是根本。信仰不是一般的信任或者信念,而是一种强烈的发自灵魂深处的真切感受和固执捍卫。人类最原始的两种信仰,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天地信仰和祖先信仰的产生是源于人类初期对自然界以及祖先的崇拜。在现代,信仰则可以理解为对某种主张、主义、宗教、某人或某物极其相信和尊敬,并拿来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或榜样。因此,谈论信仰,不是要放弃现实,而是“你必须知道自己现在往前走是奔向哪儿去”。因为信仰不仅确立了个体的人生意义,也是个人毅然前行的巨大动力。不去做,任何想法都只能在脑海里游泳;不迈出脚步,永远找不到前进的方向。信仰不仅仅停留在想和说,只有用点点滴滴的行动去践行所想所说,才能拥抱希望的未来。

信仰,从《宣言》说起

谈论共产党人的信仰,恐怕要从《共产党宣言》说起。

1848年2月,一本23页的德文小册子从伦敦的一家印刷厂运出,从那一刻起,“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游荡”,并且开启了它改变世界历史进程的序幕。七十二年后,在浙江义乌分水塘的一间草屋里,伴着微弱的烛光,这本23页的小册子在一位29岁青年的笔下,一字一句,变成了方块字。青年未曾想到,他笔下的这些方块字,即将照亮全中国。他就是《共产党宣言》的中文版首译者——陈望道先生。

先生的儿子陈振新曾经讲述了父亲译书过程中的一个小故事。“为了能避开各种干扰静下心来译书,父亲躲进了离住宅不远处的柴屋内。柴屋年久失修,条件简陋又十分寒冷,父亲经常被冻得手脚发麻。祖母很心疼,特地包了粽子,配了些红糖,给父亲送了进去。过了一会,她在屋外问父亲,是不是还要加点糖,就听父亲说:‘够甜,够甜了!’等到祖母进去收拾碗碟的时候,看到父亲满嘴都黑乎乎的。原来他把砚台里的墨汁当红糖蘸着粽子给吃了!父亲就是这样全然忘我,一个字一个字地斟酌,一个字一个字地推敲才把《共产党宣言》译了出来。”

在上世纪20年代,社会上涌动着各种思潮,自由主义、实用主义、国家主义、无政府主义、好人政府、联省自治……但却没有一本完整介绍马克思主义的书本。《宣言》翻译出版,让无数革命青年找到了甜之信仰和信仰之甜。毛泽东说,“有三本书特别深地铭刻在我的心中,建立起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其中第一本书是:《共产党宣言》。”刘少奇说,“从这本书中(《共产党宣言》),我了解共产党是干什么的,是怎样的一个党,我准不准备献身于这个党所从事的事业,经过一段时间的深思熟虑,最后决定参加共产党,同时也准备献身于党的事业。”周恩来是在法国勤工俭学时读到《共产党宣言》的,他曾对陈望道说,“望道先生,我们都是您教育出来的。”邓小平也说,“我的入门老师是《共产党宣言》和《共产主义ABC》。”怀揣着甜甜的信仰,共产党人用自己的青春、热血、奉献、牺牲,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了伟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无数革命先辈,吃百般苦,受千般难,无怨无悔,甘之如饴,为共产党人的信仰绘就了基本底色。庄严宣誓过,就一定兑现诺言,举起的手即便粉碎了也决不能再放下,哪怕是砍头也不要紧,只要主义真,因为那是我们情愿用生命来捍卫的——信仰啊!

信仰,穿越时空的力量

  康德说,有两种东西,我们越是反复地思索,越会觉得它永远新鲜,并不断增长对它的赞叹和敬畏:一个是头上的星空,一个是心中的道德。对共产党人来说,头上的星空,是信仰;心中的道德,是时时刻刻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度自觉。今时不同往日,没有了战火与硝烟,我们对信仰的捍卫,无法用轰轰烈烈的方式来诠释,平淡生活中的坚守更需要我们居安思危,克服惰性,叩问初心,点亮心中指引方向的明灯。

   2006年,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沈浩,在他挂职届满即将要回省城机关工作的时候,看到村民们按了98个手印的挽留信,毅然留了下来,继续没日没夜地为小岗村的发展操劳奔波,终因积劳成疾,49岁便永远倒在了工作岗位上。华西村原党委书记吴仁宝,带领全村人民走上了富裕的道路,他说:“我不怕资本主义,我是理想共产主义,坚决要搞社会主义。到底什么主义,千主义万主义,社会主义为人民能够富裕,最好的主义。”2017123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通过广播电视互联网发表新年贺词,我们清楚的看到,屏幕里习近平身后书架上一如既往摆放着《共产党宣言》。19691月,不到16岁的习近平只身来到梁家河大队,直至197510月离开。七年知青岁月,习近平同梁家河老乡们甘苦与共,一心只为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2015年,习近平在一次演讲中,这样说到,“年轻的我,在当年陕北贫瘠的黄土地上,不断思考着‘生存还是毁灭’的问题,最后我立下为祖国、为人民奉献自己的信念”。正是在与农民兄弟朝夕相处的那二千四百多个日日夜夜,坚定了青年习近平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时光易逝,经典永存。历史的长河带走了很多,但是《宣言》的思想光辉却从没有随着岁月的流逝而黯淡。信仰在传承,事业在延续,170多年后,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成为全球最大的执政党,在党的带领下取得的一切伟大成就已载入史册。时值庆祝“五四”一百周年,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新时代中国青年要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到人民群众中去,到新时代新天地中去,让理想信念在创业奋斗中升华,让青春在创新创造中闪光!让我们以信仰为导航,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不辜负党、人民、民族的希望和重托,不辜负我们这个伟大时代。

 

我们——当不辱使命!

 

关闭

地址:西安市咸宁西路28号西安交通大学    邮编:710049
E-MAIL:XSC232@MAIL.XJTU.EDU.CN
版权所有:西安交通大学学生工作部(处)
网站维护联系人:彭勃 刘莹     电话:82668786
技术支持与维护:网络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