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大学生的社交方式越来越多样化,如手机短信、QQ、博客、微博、人人网和微信等,这些沟通方式固然使学生与教师的联系更加方便、快捷,却也减少了学生与教师之间面对面接触的机会,有的甚至常年难谋一面,久而久之,便拉开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为了密切师生之间的联系,规范辅导员的工作,我校于2005年推出“知心工程”并坚持至今。
1.通过“知心谈话”,实现辅导员工作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知心工程”实际上是一个强化辅导员岗位职责的工作体系,其主要形式是辅导员与学生之间开展面对面的交流,要求辅导员针对每一个学生的具体情况,通过谈话等方式,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如学习成绩、生活条件、身体状况、兴趣爱好、家庭关系、同学相处、未来展望,以及存在的问题、困惑和需求等,使优秀的学生受到鼓励,有问题的学生得到帮助或辅导。此外,“知心工程”设计了相关的心理教育和咨询项目,帮助辅导员遵循正确、科学的路径,及时了解和掌握少数学生的思想波动和行为异常,使心理问题在萌芽状态便得到发现和适当处理,从而大大减少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这一工作体系,使辅导员的许多具体工作由原来的定性、抽象转为定量、具体,既提高了要求,明确了范围,确定了指标,又方便辅导员抓住最重要的若干问题,对学生进行动态跟踪、分类管理和长期研究,从而整体把握学生的思想状况。
2.深入开展研究,提升学生工作科学化专业化水平
“知心工程”在谈话记录的基础上,对谈话中发现的问题深入开展研究工作,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水平。首先,规范谈话内容的记录,将之作为研究的基础。针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典型问题,我校设计制作了十五种类型的表格用于记录谈话内容,其中涉及学业困难和重点学生的有十三种类型。其次,每种表格有不同的代码,采用不同的颜色,适用不同类别的学生,辅导员根据不同的谈话对象和话题,选择填写不同的记录表格。最后,在知心谈话的基础上,辅导员分类别汇总整理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或典型案例,探索学生思想变化轨迹和学业障碍的原因。目前,已编印成册《新生百问百解》、《毕业生百问百解》,正在编辑《知心随想》等书籍,以便于有针对性的解答新生和毕业生中的困惑和问题。同时,在充分掌握学生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在马克思主义学院中设立了“大学生学习与教育研究中心”作为辅导员教学和研究的平台,采用矩阵式双团队工作模式,每个辅导员在院系工作团队之外,同时加入一个课题组开展研究工作,形成三大类十一个课题研究小组,定期开展专题研究工作,辅导员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得到很大提升,学生工作的科学化水平也随之大幅提升。
3.实施“四大体系”,积极解决学生中存在的问题
针对学生中存在的信仰缺失、学习吃力、家庭经济困难和心理问题等现象,我们在“知心工程”中设计了思想引领、学业帮扶、经济资助和心理援助体系。思想引领方面:通过形势政策报告,主题教育活动,知心谈话等形式,广泛宣传党的群众路线方针政策及改革开放以来的新成就,特别是注重利用网络、微信公共平台等新媒体,宣传普及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引导学生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增强三个自信,在实现中国梦中放飞青春梦想。学业帮扶方面:大学生学业辅导中心联合各书院大力推进课外学业辅导,充分发挥班主任、学业导师和学长的作用,通过党支部优秀学生与学业困难学生一帮一结对子等多种方式,积极帮助谈心中发现的学业困难学生尽快赶上学习进度,解决他们学习上的实际问题。经济资助方面:我校通过国家助学贷款、各类助学金、勤工助学、临时困难补助、冬寒补助和亲情团聚计划等措施,帮助谈心中发现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2012年,我校共发放助学金1642.439万元,资助5201名学生,平均覆盖面达到学生总数的33%;发放勤工助学经费260.6万元,资助12,976人次学生;国家助学贷款1506.1855万元,涉及2513名学生;发放临时困难补助2.21万元,帮助40人次。心理援助方面:我校投入100多万元建成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设立了个别咨询室、团体咨询室、心理治疗室和心理档案室等完备的硬件设施,配备了13名专兼职心理咨询师,制定了《心理危机预警工作流程》和《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流程》等制度。心理中心成立以来,建立各类心理测量和咨询记录档案21,000多份,基本做到心理问题早期发现、及时干预和有效控制,危机干预200多人次,问题比较严重的有60多起,减少或避免了校园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