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文汇论坛
与许多海外知名大学一样,中文大学以书院特色来补充大学教育的不足。大学正规教育以外的个人发展,就由书院肩负责任。莫理斯和毕世文两位杰出学人,被委任为中大两个书院的院长,有利发挥中大教育的特色。
香港中文大学刚宣布委任莫理斯教授和毕世文教授出任新成立的晨兴书院和善衡书院的院长,莫理斯教授是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得主,而毕世文教授则是植物分子学的权威。莫理斯教授学术地位崇高自不待言,而毕世文教授则是在本院接受教育而取得国际学术地位的学者,更难得的是,毕教授致力于研究稻米的改善,也参与研究提升超级杂交水稻的产业,以及开发营养丰富的黄金稻,为千万国民解决温饱问题,成为学术促进人类福祉的模范。
有利书院制发扬光大
两位教授在香港任教,是香港学子之福,而两位教授更担任新成立书院院长一职,更可以把书院制发扬光大,让中文大学的学生,接受更全面的教育。
书院制是中大的特色,大学除了提供知识和学术的教育之外,在个人修养和发展,也有不可或缺的责任,尤其是大学里要有效运用资源,学校的规模不能太小,但当学生人数到达某一个限度之后,便出现大学与学生,或者教授与学生,甚至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疏离,在百多二百人的教室里上课,大学生只是人群里的其中一员,个人的发展无从照顾。
能把学生和老师集结在一起的有几个场所,其一是学科,但无论上经济课,还是上会计课,师生都是被固定在一个位置和角色上,而且流动性大,一门课通常只有十多堂,三几个月即完结,这些课堂无法维持一种具持续性的关系。
书院肩负个人发展责任
大学的学生都隶属不同的学系,学系维持一个相对持久的关系,在三年制的大学,大学生都会在同一学系内度过,而学系在正规的大学教育之外,通常也扮演个人发展的角色,师生之间的关系也比较稳定,但缺点是以单一学科为主,在同一学系内,由系主任到大一新生,都只属于某一学科的单一背景,只靠学系来做平台,便缺乏跨学科背景的多元性。和很多海外知名大学一样,中文大学以书院的设立来补充大学教育的不足:在物质条件方面,书院占了大学校园的固定范围,向学生提供住宿和课余活动的设施,大学正规教育以外的个人发展,就由书院肩负责任,个人发展是多样性的,所以书院的背景和性质,也需要多样性,以中大为例,崇基书院只要提供基督救世精神,而新亚则着重中国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承担,可以体现在其校歌歌词「艰险我奋进,困乏我多情」之中。根据中大过去四十多年的经验,不同书院的学生和毕业生,除了显示出中大人的性格之外,也表露着所属书院的面貌精神。
书院制彰显以人为本
现时政治圈中流行术语是以人为本,但最能贯彻以人为本的精神就在大学的书院制,所以大学内的书院数目不宜过少,过少则缺乏个人发展的多样性。中大创校时有三间书院,其代表的精神面貌是非常鲜明的,但只得三间书院,其代表的多样性稍有不足,更严重的问题就是,随着大学教育的发展,香港每间大学接收的学生都比前大增,中大得天独厚,有广大的校园,扩大收生学额自然当仁不让,但学生总数增多,分派到每一书院的学生也随着增加,虽然增加了逸夫书院,但每间书院接纳的学生都已远超创校当年的人数,要维持以人为本的精神,就只能与时并进,增加书院的数目。现时中大新添了晨兴和善衡两间书院,不但可以减低书院的平均收生人数,在学生个人发展方面,也可以各有特色,例如晨兴书院向所有学生提供宿舍,大学生于四年大学教育中都在校园共同生活,而且必须出席书院安排的晚餐,聆听来自各界社会人士的演讲和分享在课室以外上人生的一课。而学生也要参与义工工作,以体现其服务社会的精神。
作为中大教育的主要特色,书院制度在过去一直发挥重要作用。而莫理斯与毕世文两位杰出学人,也是来自行书院制已久的剑桥大学与中文大学,相信可以为新书院以至整个书院制度带来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