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第52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论坛在南洋书院报告厅举行。清华大学心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樊富珉教授应邀为我校全体辅导员作了题为“团体辅导在高校学生工作中的应用”的报告。论坛由心理咨询中心主任姚斌老师主持。

樊富珉教授自1977年从清华大学毕业之后就开始从事学生工作,九十年代初留学日本筑波大学心理学系学习“青年发展与心理咨询”,曾应邀到亚洲、澳洲、美洲多国讲学、交流。樊教授是将团体心理咨询体系全面、系统引入中国的第一人,引进、修订并推广了大学生人格健康量表,用于大学生心理问题早期发现与预防,目前全国已被数百所高校应用。她还系统地研究了团体咨询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生工作中的作用,并撰写国内第一本团体咨询专著,该书已成为心理咨询人员培训必读教材,在国内大学德育及心理咨询界有相当的影响。

此次报告,樊富珉教授主要围绕“团体辅导在高校学生工作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分别从高校学生工作的主要方法和工作者的能力要求、大学生团体辅导的类型、以及学生工作团体辅导的应用三个方面逐步展开。首先,樊教授根据自己多年的学生工作经验,总结了高校学生工作中经常会面临的一些问题,例如“面对的工作对象几十人或上百人时,辅导员应该采取何种工作方式提供指导和服务?”以及“当面对新生工作时,你会用什么方法帮助他们尽快形成班级意识?”等问题,她认为,这些问题的解决,不仅要求学生工作者全面掌握学生工作的主要方法,如谈心和咨询、班级辅导、评估检查等,还要求辅导员不断提升自身的工作能力,如团体工作、个别工作、危机识别、健康教育、发展评估等能力。樊教授强调:“做思想工作是人际沟通的过程,学生工作和首先应该学会做一个会听的人。”
其次,樊教授讲到,团体辅导的类型具体有教育团体、讨论团体、任务团体、咨询团体等,这些团体又统称为心理团体。她认为,团体辅导之所以适用于高校学生工作,是因为团体辅导具有开发大学生心理潜能、增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激发大学生自我教育等功能。她列举了大量生动鲜活的团体辅导案例,例如她在清华大学开展的毕业班辅导主题工作坊《新的启航》,就是利用团体辅导的方式使得毕业班的同学敞开心扉与老师和同学一起交流分享大学四年的收获点滴;樊教授还设计了针对定向生群体的班级团体辅导活动《我是定向生》,引导定向生通过热身、自我探索、生涯规划等环节,使他们逐渐摆脱自身对于定向生身份的不自信和不满,从而更加阳光积极的面对学习生活。不仅如此,樊教授还开创性的设计了针对大学四年不同成长阶段的系列团体辅导,例如大一学生团体辅导的关键词是“环境适应”和“学业提升”,而大二学生则是更多关注“自我认知”和“亲密关系”上,大三学生主要关心“生涯探索”和“时间管理”,大四学生的主要困惑则是“挫折面对”和“面向未来”。樊富珉教授正是怀抱着一颗热爱学生工作的心,利用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和专业知识,潜心钻研了一套既有理论支撑又富有操作性的团体辅导方法,为无数学子解答了心中的疑惑,带他们走出了心灵的阴霾。
樊富珉教授谈到,“心理咨询是出租你的耳朵。辅导员在做学生工作时,应该学会多倾听学生的心声。”报告会中,樊教授分享了自己多年来学生工作经验以及她在学生心理咨询工作方面的研究成果,她的报告内容生动有趣,又不乏理论的深度。彭康书院辅导员朱宏伟听完樊教授的报告之后表示:“樊教授的讲授的团体辅导工作方法,既有深厚的理论支撑,又有实践的操作性,实现了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为我们以后在学生工作中的具体实践提供了指导,指引了方向,使我们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