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脉动的火红五月,仲英书院学风建设团队将党建与学风相结合,扩大学业辅导专项工作的外延与内涵,积极推进“学业辅导进支部”特色学习实践活动。学生学业辅导中心与书院大二、大一的几个党支部展开密切交流,吸引党支部助力学习困难同学的帮扶工作,从每天的学习生活扎实推进。
5月3日晚,仲英书院“学业辅导进支部”本年度首次特色活动开始。参加活动的有2012级生命软件化工党支部部分成员与部分学业辅导志愿者。本次活动的主题是收看“绝对忠诚——向人民科学家致敬”专题片。这一系列专题片由湖南电视台摄制,连续11天在省级新闻联播时段播出,每集录像及时事评论15分钟左右。节目推出后,迅速在全国科教界引发强烈反响。“绝对忠诚”记录了奋战在我国科学研究前沿的11位一流科学家的故事,他们不慕名利,生活在艰苦、贫瘠与孤独之中,却以中华崛起、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数十年如一日地拼搏,在所从事的领域逐渐取得重大突破,甚至使中国某些方面的科学研究成为世界领先。
同学们收看了《车著明:像阿甘一样的“火箭数据处理王”》《李建刚:我的“太阳”在中国》两集纪录片。
车著明是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研究员,他就像阿甘一样,让生命不停燃烧、奔跑,做一个为共和国奉献终生的“傻子”。他通过自学考试,一步从中专文化的技术员成为国防科技大学研究生;在他的生命里没有例外,每天早上无论雨雪风霜,都坚持跑步锻炼;也没有意外,他从未使国家利益蒙受损失,西昌发射的卫星总是“零失误”。结婚二十余年,直到今年,他连铁的戒指都未能给妻子买过;作为全国数据处理学科无人能及的大师,他甘愿领取每年三万余元的工资,对于众多高新企业伸出的橄榄枝从未动心;他85岁的老母亲坚持劳动,身体健康,住茅草房,烧柴火炉,却“位卑未敢忘忧国”。
李建刚是中科院合肥研究院院长,中国可控核聚变能源利用(又称“托卡马克”“人造太阳”)研究团队领军人物。他坚守坐落在合肥市远郊水库上的“科学岛”三十余年,岛外的世界纷繁变幻,李建刚的事业与理想信念没有变。沿着科学的道路一直走,永不回头,就是他的使命。他的父亲是一位老红军,81岁还坚持缝补破损的衣服。“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科学家和他们的家庭的故事,让同学们受到了极大的震撼。
你一言,我一语,大家进行了非常热烈的讨论。郝嘉成同学表示,我们是真正见证社会主义建设“三步走”最后一阶段的一代人,人活在世界上,绝不做一副追逐利益的躯壳。潘津同学说,科学家的家庭,最老有已过世的红军,最小有还在上小学的未来之星,这正是祖国百年发展的缩影。我们要与国家共成长,与民族共命运,临终时思考自己的一生,也断不是一个碌碌无为的“酱油党”。魏玉会同学说,我们应当在大学阶段认清自己要做什么,该怎样走好每一步,才能踏实地为目标而努力,坚定地走在对“小我”“大我”都能负责的道路上。宁海龙同学说,摄制这一纪录片的目的,是让大家感触到信仰的力量,通过学习精神品质,形成利国利民的人生抱负。我们一定要坚持做实实在在的事,无论多么普通,只要矢志不移,定将有所作为。王炳宇同学则分享了自己决定朝一名人民科学家而努力的想法与做法。他指出,创新是民族的灵魂,从学习到科研的转型是富有挑战性的,需要向各行各业的杰出劳动者学习创新的品质。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为了将祖国科技事业推向世界最前沿,必须涌现出一批人民科学家。他们需要有甘于奉献的理想信念,做常人所不能做的技术工作,忍受常人所不能吃的苦,以“人无我有”作为科技创新的准则与事业发展的信条。尖端科学技术是不能向外国学的,也是不能买的,更不可能是抄袭或剽窃回来的,只有原创为主,苦战过关,才能真正做对祖国和人民有用的人。
学习活动结束后,大家对学业辅导工作各抒己见,最后提出两点建议:下大力气提高学业辅导志愿者总体水平,增强公信力,将部分专业课程由几个晚上的值班志愿者分散答疑,调整为每周集中一天答疑。
参加活动的同学都表示,一个晚上的活动非常有意义,能够激励大家认真思考自己的前途。在下次“学业辅导进支部”活动中,学业辅导中心仍将发挥自身特色,以“人生价值与人生选择”为主题,让思想上、学业上先进的同学们碰撞思想的火花,感受心灵的充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