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英书院举办“古长安与西安交通大学校址千年历史文化考”专题讲座
2015年10月14日晚,主楼A204教室座无虚席,仲英书院2015级新生养成教育系列讲座正式拉开帷幕。首场讲座特别邀请我校中文系教授李慧老师讲解“古长安与西安交通大学校址千年历史文化考”,通过对校址前身及所发掘文物做出文化阐释,旨在让新生更加熟悉交大的历史和文化,更快更好地融入大学生活。

此次讲座围绕西安——十三朝古都展开,以地理坐标为经,以历史年代为纬,糅合历史事件、文人趣事,全面介绍了“关中自古帝王都”得天独厚的千年历史文化积淀。古长安,北靠龙首塬(龙脉),南依终南山,西接渭水,东临浐灞;自周文王建沣京,拉开西安作为都城的序幕;西汉初年,刘邦定都关中,汉武帝时期丝绸之路开通后,长安成为东方文明的中心。史称“西有罗马,东有长安”。明洪武二年,改奉元路为西安府,取义“安定西北”,西安之名由此而来。

接下来,李老师重点介绍了西安交通大学的校址文化。她说,西安交通大学是全国少有的有如此丰富文化的大学之一,交大校园蕴藏的遗址文化可以追溯到汉唐:交大的校址在汉代时位于上林苑的东部,在唐代时位于道政坊与长乐坊,唐朝著名的兴庆宫修建在西安交大对面,交大校址上曾经居住过许多著名的人物。李老师特别介绍了交大特殊的“校友”——白居易,白居易29岁进士及第,曾担任校书郎,通过占卜求得东亭而居。他十分喜欢竹子挺拔谦逊的精神,因此写下著名的《养竹记》,而这篇《养竹记》现在就刻在交大东亭的一面墙上。
讲座中,李老师引用了大量珍贵的文献资料,图文并茂,用生动有趣的语言向大家详细介绍了古长安的地理位置、人口情况、历史文化、自然风光等方面的内容以及交大校址千年的历史文化。同学们纷纷表示,通过此次讲座,增强了大家对西安这座古城以及西安交通大学这所百年名校的了解,在以后的大学生活中将不断学习,努力提升自己的精神内涵。
我交志存四方,生为救国强国
——西迁精神专场报告会
10月15日晚,在主楼A204,仲英书院特别邀请到潘季教授给2015级新生做了关于“西迁精神”的专场报告会。此次报告会是2015级新生养成教育之校史校情教育的一部分,目的在于让大一新生对我校西迁精神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并能继承下去、发扬光大。
潘季教授以历史发展的顺序、以他读书时的背景及他的亲身经历切入主题,向同学们展示了一个不一样的时代、一个不一样的交大,并引出了我交救国强国,为国奉献的光荣传统。

潘教授说道:“西迁当时有两个原因:一是为新中国建设,改变不合理的文化教育格局,支持西部大开发战略;二是当时的沿海城市形势严峻,朝鲜战争时,蒋介石反攻大陆。”之后,潘教授又紧接着讲述了迁校时的状况:“大部分的迁到西安后,一年的时间建设了教学主楼(现在的西一楼,已是文物保护建筑),学生宿舍,教职工宿舍。朝鲜战争结束后,部分师生产生了分歧,想回到上海去,但是回去无法向西北人民交待,最后留在了西安。”在讲述西迁历程之后,教授不忘对几所交大的渊源进行了解释。
令同学们印象最深的是,潘教授提到:“我校是在亡国举国哀痛之时,为救国强国而生,因而凡是国家需要的,交大响应国家号召,从整个组织到每个同学老师出发,以全国大局为重,为新中国的建设不惜牺牲学校利益。当提到西迁后的条件时,教授说与搞国防的比起来,我们的条件好的多,况且有西安老百姓的支持。”其中每句话中都透露出潘教授艰苦创业奋斗一生的人生追求,与他乐观的人生心态。
在介绍了当今时代背景、社会背景之后,潘教授提出“好的历史条件下青年人要奋斗!”的格言,并强调了交大对自己学生的要求:朴实实干,全面发展。也不忘对新生提出几点建议:1.要打好理论知识的基础;2.要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3.要做一个顶天立地,讲究品味正直的人。

在报告会的最后,潘教授与同学们展开了互动问答,同学们的参与度很高,潘教授一一对其进行解答。潘教授和蔼可亲的语气,使这次报告会不像是一次讲座,而更像一次对话。
纵观全场报告会,在场的同学们给予了极大的热情,可以说增进了同学们对校史的认识,拉近了学生与交大西迁老教授的距离,增强了学生对校史校情的了解,进一步发扬了我校的西迁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