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这样的一个存在:园丁,最质朴无华的褒称;蜡烛,最温馨动人的称谓;人类灵魂工程师,最富哲理的称呼。就是这样一群人,撑起了教育的一片天。
从哲学到社会学,17年的付出
童老师,人文学院社会学系的老师,实证社会科学研究所的研究员。1997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之后来到交大参与教学工作和读硕读博,已经呆在交大17年了。童老师一开始是在哲学系的,童老师称这是命运的安排。2004年社会学系成立,因缘际合之下,来到了社会学系,至今已10年之久。对于哲学和社会学的关系,老师如是说:“哲学与社会学是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哲学教给我的是一种思辨的思维方式,教会我更有深度地、站在不同的视角上看问题,对我思维的逻辑性、严密性有着很大提升,而社会学是一种实证的方式,更多的是一种科学主义思维。在哲学系学习、进行系统思维训练的这段经历,对于我做社会学方面的研究是有很大帮助的。但是我虽然对哲学很感兴趣,但我不愿长期沉溺在这抽象的王国,这不是我的追求,我更想做的是贴近生活的研究,因此去了社会学系,首先也是因为有了社会学系成立的这一机遇和平台。”
童老师一直致力于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这一个研究方向,从性别的视角研究劳动力市场中的性别不平等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做出了很大贡献。2012年7月,在社会学一级学术刊物《社会学研究》上发表文章《社会网络与女性职业性别垂直隔离》,下年12月,发表文章《市场转型与职业性别垂直隔离》。
尽职尽责,谦和做人,学生的良师益友
童老师说:“有的时候,教师只需要做一点点。对于我而言,虽然没做太多,但是有时这一点点,对学生而言,可能感受非常非常多,可能就是人生的一个巨大转折。”2005年,童老师做班主任时,班里有两个学生需要引导和帮助,其中一个学生很聪明,但因为家庭经济背景可能差一点,身体上稍微有一点残疾,就有一点儿自卑。童老师就帮助了他,多关心他一些,多鼓励他一些,多找他谈谈心。后来这个学生过得挺好的,每逢过年过节,就会给老师打电话。童老师谈到这的时候,说:“我没有做太多,也不是刻意地去做这些,看到他那么大的改变,我感到很欣慰,特别有成就感。”童老师总是这样谦虚平和,真心诚意的对待学生。
其实老师对于学生的影响是极大的,即使老师不认为自己做的很多,但对于需要关怀、需要引导的学生来说,那都是很多的,对自己的人生起到了重要作用。
专注教研,始终在路上,一直在前进
童老师一直专注教学,专心做学术研究,并且享受着这一切。童老师说:“作为教师,我始终在路上,始终没有停歇的时候,一直在走,一直在前进。现在这种工作方式,不断地求知,已经成了我的习惯。我不写文章,不思考问题,就会很难受。刚开始做老师时,觉得难过,没完没了,但现在工作、思考问题、写文章已经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我得到了很多快乐。对我来说,这快乐是一种极致的快乐。我享受工作这一本身。站在讲台上,把我这些年积累的知识传授给学生,给他们答疑解惑,我想这就是我的一种价值实现。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我就用我有限的精力做好这几件事就好。”
作为普普通通一教师,童老师一直身体力行,尽心尽力做好眼前的事,做好手中的事。精心备课,认真讲课,学生们不仅从中学到了知识,而且也受童老师哲学思维的熏陶,训练了自己的思维方式,学会用哲学的眼光看待问题。童老师说:“我希望我的每一堂课都是精彩的,课讲不好,不能吸引学生好好听,我会不好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