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教导他的学生:敢于怀疑一切,质疑权威;他是《交通大学(西安)年谱(1950~1978)》的编写者;他在多个领域有重大的贡献;他是人文学院哲学系教授霍有光老师。
——题记
一位学者
虽是十年文革,但霍有光老师学业为辍;虽然英语学习起步晚,但是霍老师三次考研最终成功。霍老师在新中国成立与建设的挫折中不懈努力,在动荡的十年中坚持学习,在周恩来总理的主持下进行考试,从初中考入大学;之后一直以海绵精神的劲头汲取知识的养分,取得了学习上的初步成功,当然这也为以后的渊博的知识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为一名光荣的老师,同时也作为一位受人尊敬的学者,霍有光老师学识渊博,在多个领域都有涉猎,并且颇有建树;于课堂之上,其他学科的知识,信手拈来为学生拓宽视野;在学术研究方面与学生指导方面,他又是严谨的,同时又是鼓励支持学生质疑与挑战权威,当然他自己也身体力行,为学生做出了榜样。
在霍老师的人生之中,经历了文革的动荡,他认为:“一个理性的民族回忆过去是为了更好的选择未来。过去的错误和教训不应该在重复,应该选择更好的发展。”与此同时,林彪事件之后更使得他敢于怀疑权威。他经常教导他的学生:敢于怀疑一切,质疑权威。
一门学问
“如果一门学科的研究没有问题时,就可以说是十全十美、成熟的;但同时一门学问的发展没有人对它提出问题的话,它的生命就终止了。在这种情况下,要提出问题来,就需要根据我们已有的知识和已有的理论基础对学科的现状进行怀疑。如果是矛盾的才有可能提出新问题,否则这个学科没有办法发展”霍老师这样说道,“想要培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首先要对这个现状提出疑问,才有可能提出问题;如果对于这个学科没有背景知识、没有理解就无法提出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要提出科学的问题,而不是像小孩子一般提出天真的疑问。
一个理论的成立要接受逻辑和实践的检验。如若不然,就要对于它进行否定和扬弃。已有的理论体系不是说不能抗议,因为已有的理论肯定也经过实践的检验,否则怎么得到大家的肯定?比如马克思主义哲学从诞生到现在也是不断的经过检验。
遇到新的东西要先用已有的东西去检验。对于当代大学生的要求,不仅仅是学习,还要怀疑一切,勇于创新。要质疑,用已有的知识理论做到学以致用,对现在的学科理论进行思考质疑,如果原有理论不正确,我们就要去伪存真,形成问题意识;要创新,必须要培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能力。
对于学校的建设,霍老师也曾做出他的努力。科学技术史系在全世界著名理工大学基本都有设立,因为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是人类的两大文明,而现在科学技术史对于我们的社会非常重要。陕西省科学技术史协会曾挂靠在西安交大,在1998~1999霍老师与他的同事向学校建议建立科学技术史系,但是因种种原因西安交大错失了建立此系的机会。
他的未来
设想退休后的生活,霍老师说:“我会继续完成《中国宋代矿业史》(与科学技术史有关)这本书,”他笑道:有人说,西安城墙下10个退休老人,8个是书法家,2个是著名书法家,因此,练书法是有必要的。如果可以,“我想走遍祖国的大江南北。”
附:
霍有光老师,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教授,曾带过政治经济学、中共党史、社会主义建设、科学技术革命与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古代科技史部分)等。曾任西安交通大学档案馆馆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