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9日晚,仲英书院院务副主任张爱萍老师在东21—101会议室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场题为“讲演答辩的艺术”的讲座。

“希望今天能和同学们共同探讨和学习讲演的艺术与技巧”——张爱萍老师如此开场,既亲切又谦虚。通过讲述自己学生时代的一个小故事,张老师带着同学们渐渐进入角色,将讲座现场的气氛完全调动起来——张老师用事实演示了好讲演开头有多么重要。接着,他介绍了一些常见的答辩场景,分析了讲演成功的几个关键因素,并对答辩讲演的艺术性做了深入的诠释。之后,张老师向同学们展示了几个PPT实例,引导大家去思考和比较它们的优势与不足。从讲演时应站在哪里,如何和评委观众互动,讲演者应该有怎样的精神面貌到讲演内容的怎样排布,张老师教给同学们大量的实战经验。
本次讲座是“仲英讲坛”系列讲座之一。从大学生实际生活中常常面对的棘手问题出发,用同学们生活里积累的日常经验为基础,演绎出一条或者几条基础的口语传播学知识,再依据这些理论慢慢分解,教给大家一些技巧去化解难题——这是“仲英讲坛”的一大特点。“这些(讲座中所涉及的内容)都可以用同学们的生活经验加以佐证。可能许多同学都有一些‘朦胧的’认识,我只是帮大家总结、提炼,把它们‘显化’了而已。”张老师在讲座结束以后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仲英讲坛”是仲英书院开设的“通识教育”课程的一部分。作为书院“软设施”的重要组成,仲英书院在去年就创办了“仲英讲坛”。与“仲英讲坛”一起创办的“仔英论坛”、“学长团”培训等已经成为仲英书院的王牌学生活动,受到广泛关注。与其他活动走“群众路线”不同的是,“仲英讲坛”一开始就定位高端,名师名家开设讲坛,主讲的内容设定在教学大纲内容之外,日常生活之中。
此前记者采访仲英书院院务主任柴渭老师时,柴老师说:“大学生在大学里继续学习‘知识’,这是理所当然的。但是如果我们能把学生过去因为‘高考指挥一切’而落下的课给大家补上,那就是锦上添花。”什么是大家因为高考而落下的课?柴老师的回答道:“常识。许多在大学之前应该受到的训练、应该经历的事情被迫给学习‘让了路’,现在应该补上。这些常识包括了公共演说的训练,对世界对社会的认识,自身对理想的理解和追求等。”张爱萍老师讲座结束后也提到“常识”,他说常识是“一个人忘掉一切技能训练之后,还是会记得的东西”,比如做人要诚实守信、待人接物要有谦谦君子之风。这些深深地刻在骨子里的就是真正的常识,通识。
我们真诚的希望,在严谨的学术训练之外,书院能够给我们提供更多像《讲演答辩的艺术》这样的通识课程、通识讲座。从知识到常识,这最大程度的体现了教育过程中育“人”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