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站在历史与时代的高度,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强调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重要性。这是贯彻落实十九大提出的各项任务和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现代化步伐的重中之重和基本保证。中华民族复兴和中国现代化还没有完全实现,如何端正对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态度,正确认识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树立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自信,加强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坚定理想信念,是始终贯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课题。
“理论自信”是指南
一个国家在特定的历史阶段里选择什么样的理论、道路、制度,其根据是什么?为什么选择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制度、理论的根据在哪儿?我们为什么要坚持理论自信?这是由国家的历史、文化、社会以及基本国情决定的。我们这个自信可以说是几代共产党人领导下的结晶,也是建立在我党全面总结和理性深化的基础之上的,更是对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取得成就的自信、对党在发展道路上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克服重重阻碍不断发展的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就自信地说:“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理论就是旗帜,旗帜指引方向,正确的思想理论是实践发展的灵魂。我们有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自信,就能够坚定不移地把理论贯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去,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也使我们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更加明确、更加坚定、更加自信。鉴于此,我们既要有“雄关漫道真如铁”的思想准备,又要有“长风破浪会有时”的坚定信心,更要有“舍我其谁”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理论自信”源于理论的成熟,是国家、民族和社会从自我能力方面的把握,是对未来发展前途的一种态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正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不断丰富的过程中积淀起来的,是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上的勇气和底气。
为什么要坚持理论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一次政治局学习的时候曾谈到,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目标走,这很重要,为什么要提及这些问题呢?因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道路上,存在很多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观点,国外有、国内也有,对我们的中央、对我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我们一系列路线方针政策形成冲击。
在今天这个复杂多变的世界和社会,存在着许多影响大学生发展前途正确认知的理论问题。例如当下出现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从世界范围看,前苏联东欧剧变后,发展道路却日趋正常,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仍处强势地位,马克思、恩格斯的“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论断到底还有没有解释力?就国内而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蓬勃发展中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社会贫富差距拉大,升学就业压力大,社会资源分配不均等,只有对这些现实问题给予令人信服的理论回答,才能让同学们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前途,才能把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成果完全转化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和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
这对我们高校思政工作者来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我们具有更高的理论自觉、更坚实的理论自信,也对大学生不断加强和升华理论自信的实践成果提出挑战。所以,我们必须要对信仰有正确的认识,在高度的理性自觉基础上认识和理解理论自信。
让理论更加贴近学生
连日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成为校园内最热门的话题,一个又一个充满干货的学习实践活动贯穿于同学们的生活中,掀起了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热潮,同学们围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主题,积极主动开展各类学习报告会,结合学业提升、理想信念、职业规划等方面畅所欲言,推动十九大精神浸润学子之心,激发并带动了更多同学读报告、学经典、写心得、树理想的热情。
“学习十九大精神后,我开始去认识社会、了解社会,紧跟时代特色,追随先贤脚步,脚踏实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做时代的弄潮儿,为中国梦奋斗青春。”开展学习后,同学们感叹受益匪浅,倾诉着对党的热爱……
理论自信不是理论封闭,而是以理论自信推动理论创新。要以多种多样的形式开展大学生学习实践活动,让理论不断延伸到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当中,让同学在理论和实践中坚定理想信念,不忘初心跟党走,勇担青年大学生应该肩负起的历史使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的来源和基础,便是不断地实践。大学生应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实践,从实践中不断进行新提炼、新总结和新概括。不断在实践活动中学习、鉴别、比较、吸收、创新和发展,不断增强理论自信。将学习精神融入到大学生活中,丰富精神世界,促进内心和谐,激发理论活力,从而坚定理论自信,同时这也是理论更加自信的实践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