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诗者,天地之心也。诗人者,必有至真之性、至悯之情、至旷之怀也。诗词的魅力,在于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所述从来都不是无动于衷的白描,尤重内美,古诗文经典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十九大报告,以蕴含着民族历史记忆、思想智慧的诗词来品读,寓意高远,哲理深邃。
草木蔓发 春山可望
这是景气和畅的好时候!这是诗中有画的山水田园诗人王维笔下,关于春的轻盈和希冀的灵动:草木蔓延,欣欣向荣,盎然绿意,昭示春来,当待春中,恰好模样。这个好时候,在总书记报告中,是一个宏大的词——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5000多年文明传承的滋养,170多年深重灾难的砥砺,90多年艰苦卓绝的追寻,60多年艰难曲折的探索,30多年改革开放的绽放,共同构成了阐释新时代的历史之维,“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这是一个撸起袖子加油干,光明前景可期的好时候,这样的时代,呼唤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志存高远、脚踏实地的弄潮儿。“自强首在储才,储才必先兴学”,中国大学的形成发展变迁,无不与国家和时代的需求一脉相承、息息相关。
此刻立于文治书院一隅,我忆起唐文治老校长。老校长在《蓄艾篇•自叙》中阐明:“人才者,国家之命根也;学堂者,又人才之命根也。”他在校任职14年,精心擘划,成绩卓著,不仅造就了当时中国可以与世界先进水平比肩的最好的一座工科大学,也擘画出交通大学长远发展走向。20世纪初,唐文治执掌校务,为应对实业人才奇缺的困局,他首立工科,创设管科,同时参照西方名校,引国外原版教材、揽外籍专家教师,造就与欧美颉颃争胜的“具一等品行的一等人才”。奠定了交大优良的校风和学风,开创了以工为主、工管结合以及教学上工文并重的高等教育先例,逐步形成了交通大学以工程技术为特色的大学教育。当时的学校章程中提出了新的办学思路,就是“分设高等学科,造就专门人才,尤以学成致用,振兴中国实业为宗旨”。学校治学之严谨,学业要求之严格,基础和专业课训练之扎实,不但为东南楷模,亦已享誉海内外,南洋公学“成绩之优美,为举国学校所仰慕”。学校大力倡导崇德尚实风范,成为学校向上发展的基石和陶冶人才的根本。
一所大学的精神传承,就像一件上好的古董,它历经许多人的呵护与打磨,在漫长的时光中沉淀,这传承如同古董,会裹着一层幽邃圆熟的包浆,沉静温润。古董有形,传承无质,它看不见,摸不到,却渗在每一个学子的骨血中,成为师生间、同学间、校友间的精神纽带。交通大学的发展,无不在呼应时代的召唤,在西安交大的文化长卷中,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英雄主义、乐观主义是鲜艳的四面旗帜。胸怀大局、无私奉献的家国情怀,激励交大师生克服超乎想象的困难和挑战,书写着波澜壮阔的西迁故事,交大人的初心,是把自己的使命和国家的需要、民族的振兴相结合。交大人站立的地方就是交通大学,实现“双一流”的奋斗目标,是新时代赋予西安交大的使命,需要交大人凝心聚气,有梦想、有信念、有奋斗,做出新时代的交大贡献。
日月不同光昼夜各有宜
命运共同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太阳和月亮的光芒虽然各不相同,但白天和黑夜各相适宜。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是中国面对多元文明的基本态度。“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十九大报告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第十三条开宗明义,这是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的基本立场。一带一路倡议,汲取古代丝绸之路的丰厚营养,承载复兴思路的现代梦想,用极富想象力和开创性的方式,打造出广受好评的国际公共产品,一带一路是“路、带、廊、桥”,将过去那些全球化的边缘地带打通,将边缘地带联成新的节点。路路相连,美美与共,是通往人类命运共同体之路。一带一路,从宽广之路到大道之行,构建着一个相互欣赏,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人文格局,是一项通心工程。
当命运共同体五个字振聋发聩之时,另一个肖似的五个字直抵我心——师生共同体。学生工作是常新的,而育人工作从来就是一项通心工程,我们经常说的,书院制模式是基于物理空间之上,产生化学效应的师生共同体,辅导员和学生之间,是思想的共振,心理的共情,所以如何通心?个人理解,要做到四个“服人”:以立服人、以利服人、以理服人、以例服人。
以立服人,“立”指的是立场、原则、价值观。坚持立德树人,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的核心点,引领广大青年学子,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诚实践者,是新时代赋予高校学生工作的神圣使命。加强“四种文化”在学生中的传播,实现“四个主义”在学生中的思想引领。
以利服人,说利,其实更应该言益,是强调学生在育人这个过程中的获得,当我们谈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时候,其实我们和学生们关注的点是一样的,细致的操作思维、韵致的人文情怀、精致的科学推理、极致的超越意识,这是培养点、着力点,更是发力点。
以理服人,是要重视我们学生工作的内在逻辑,不是贴标签,下判断,不是简单粗暴地告知学生们,只是为了说教和灌输,知行兼修是在师生互动中彼此浸润的,当我用“眼睛到不了的地方,文字可以”“读书有两个作用:一是让我自以为非;一是让我有一间自己的房子,有内心生活”这样的话,来取代“你一定要好好读书”“你为什么逃课不学习?!”时,或许我们师生间,能多一些共情和共鸣,少一点防备和淡漠。
以例服人,是发生在工作中,学生中鲜活的案例,大学的成就在于人,区分大学的标识也在于人,人的力量,可以感染更多的人,我从不同的人身上看到了不同的光芒,那光芒彼此辉映,那是学生工作勃勃的生命力,真好。
我们的这处院落,师生共处,知行兼修,见贤思齐,彼此砥砺,相互浸润,才智尽展,亲如家人。
一枝一叶总关情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这是中国共产党最深沉的感情。古往今来,许多有作为的“官”都以关心百姓疾苦为己任。从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到郑板桥的“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从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到于谦的“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深林”,都充分说明心无百姓莫为“官”。中国共产党对人民的,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的、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滋养的、不虚、不私、不妄的真情。
作为青春的陪伴者,作为辅导员的我,谈真情的时候,我在谈些什么?我又忆起了一个人——唐文治。老校长认为师者应以柔善之心对待学生,用至诚之心和学生交往,对学生要“如植佳木”:学生如正在生长的树木,要精心灌溉,悉心培育,但不能放纵,听之任之,修枝才能成材。教师更要讲究道德,以身作则,躬亲垂范。先生对学生给予一视同仁的关爱,他校长办公室悬挂着对联:“惟天生才皆有用,他人爱子亦如予”,表达育才爱生之心,先生和学生间建立了亲密的师生关系,老校长的后代唐孝端先生回忆:“先祖父一生生活简朴,穿着朴素。他和悦近人,热爱学生。傍晚提着灯笼查看学生自学,经常深入学生宿舍、食堂,与学生同桌用膳关心学生生活”,他亲临体育比赛现场观看助威;奖励学生优秀学业和体育成绩等;想法设法满足学生求学的愿望和要求;长年累月放弃周末休息为学生讲授国文课。唐文治在1915年撰写的《哀二学文》中,哀悼两名因病去世的两名薛姓少年学子,对学校教师爱护学生之责作深沉思考,笔触细腻,寄托悲思,字里行间,至情爱生。
时光流转,辅导员这支学生工作队伍,在做有温度的学生工作,怀抱初心,坚定信仰,不忘情怀。